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:從載人、逐“火”到探“日”,2021中國航天跑出“加速度”
作者 马帅莎
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第二次出艙任務27日淩晨圓滿收官,這是中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第四次出艙任務,在歲末年終爲2021年的中國航天事業再添高光時刻。
回顧2021,從中國“太空之家”開建,“天問”登火,“羲和”探日到長征火箭突破400次發射,中國航天精彩不斷,太空探索跑出了“加速度”,正如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王亞平在一首詩歌中所寫,“從已知世界來到未知世界,凯发真人平台在探索。來到太空,填補空白。”
2021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的開局之年。4月29日,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,中國空間站拉開建造大幕,先後迎來兩批神舟飛船乘組“入住”。6名航天員完成4次出艙任務的同時,也刷新了多項紀錄。
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指令長聶海勝成爲首個在軌100天的中國航天員;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;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完成了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……根據任務安排,中國明年還將實施6次飛行任務,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建造,未來將有更多中國航天員“來到太空,填補空白”。
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新進展的同時,2021年中國探索太空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展。5月15日,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;5月22日,“祝融號”火星車開始巡視探測。作爲中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,天問一號任務在世界航天史上,首次實現了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“繞、著、巡”三大目標,標志著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。
在月球探測方面,中國科研團隊發布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,證明月球在19.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,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約10億年;此外,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,中國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已獲批複。它包括嫦娥六號、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三大任務,並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。
除了在火星、月球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,2021年中國也邁入了“探日”時代。10月14日,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“羲和號”成功發射。衛星取名靈感源自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羲和,此舉象征著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。
同時,這些越邁越遠的探索宇宙的腳步,離不開運載火箭的助力。截至目前,中國航天年度發射已超50次,再創曆史新高,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于12月10日迎來第400次飛行。相比前三個“100”次,最新的100發僅用時33個月,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越來越快。
從載人航天到深空探測,2021年的中國航天“多點開花”,加緊步伐來到地球“搖籃”之外的世界,爲豐富人類的太空知識圖譜貢獻自己的力量。(完) 【編輯:郭夢媛】